中國樂器之一錘定音

東西方樂器渾然天成的組合是神韻交響樂的特色,這其中中國傳統樂器的歷史淵遠流長,它們的樂音為何內涵豐富,動人心魄?讓我們一探究竟吧。

***

鑼,是中國傳統的敲擊體鳴樂器,它音響洪亮,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,戲曲、歌舞伴奏,民族節日,歡慶集會等活動中。是歷史最悠久,用途最廣泛的中國樂器之一。

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。當時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以金屬冶煉而著稱。秦漢之後,隨著中原與邊境民族的交往增多,銅鑼的製作方式逐漸傳入中國。《舊唐書⋅音樂志》中記載:「銅拔、亦謂之銅盤,出西戌及南蠻。… …南蠻國大者圓數尺,……」1978年,廣西貴縣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,是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鑼。

鑼在古代用途廣泛,每逢皇帝上朝,宮廷宴會時都要鳴鑼以示威嚴,驅逐邪祟;達官貴人出行之時,也要鳴鑼開道;在民間,每逢佳節喜事,人們都會鳴鑼助興,這也已經成為因循不變的習俗;在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地區,人們更相信大鑼具有驅除邪靈,祈天求雨的功效。

鑼的種類很多,有大鑼、掌鑼、雲鑼、抄鑼等。大鑼發音較低,鑼邊鑽孔系繩,懸於架上,用右手執錘擊奏;掌鑼體積最小,可置於掌中擊奏;雲鑼則是鑼中可以演奏出旋律的樂器,由十面小鑼組成,排列在木架上,左手執架,右手擊奏。

中國制鑼的技法高超精妙。開始由銅液加熱形成鑼的雛形,然後取出鍛打,放入爐中加熱,之後再度鍛打,如此往復七八次後,再經過數道加工的程序,最後還要通過冷砸,才能使鑼發出音調。冷砸定音,是制鑼最後最關鍵的一步,《天工開物》中說:「凡錘樂器錘鉦……冷錘開聲,聲分雌雄,則在分釐起伏之妙。」制鑼師將銅鑼放在鐵砧上捶打,如果錘得位置對,力度也恰到好處,就能變成一面好鑼,反之則前功盡棄。這就是「千錘打鑼,一錘定音」的由來。

好的鑼,音質純、音調准、音域寬、餘音長,在耳邊敲打不覺刺耳,在幾十里之外也能聞其嗡鳴之聲。1793年,作曲家達尼埃爾⋅什塔伊貝爾特第一次將中國的鑼用在歌劇演出中,此後鑼就成為了歐洲樂隊中不可或缺的樂器。而鑼作為神韻交響樂隊的一員,更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,在展現神聖莊嚴的場景時,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。